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融合 体医结合大有可为

2017.03.09点击:
早在2011年,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胡扬就提出了关于体医结合促进全民科学健身的提案,后来他陆续又提交了多份体医结合相关提案。胡扬十分感慨:“一开始我们是在呼吁,现在已进入实质性阶段。”新周期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都强调了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这是体医结合的升华。
全周期全方位让全民受益
    “当然这也是刚刚开始。”胡扬认为,虽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全民健身纳入其中,但全民健身还是相对独立,在体育和医疗的结合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可以通过建立体医结合的管理机制,形成联动,进行推进。在胡扬今年的提案中,他提出了多项针对性建议。胡扬提出,要建立运动健康指导员的培训机制。不同于社体指导员所进行的运动技能和运动知识指导,运动健康指导员要具有医学知识的储备,进而促进科学健身水平的提升。
    “大医治未病。体医结合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和胡扬一样,多年来一直为体医结合“呐喊”的还有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医院原院长李国平。李国平认为,以前是以病人为中心,增加医院和病房,增加医疗投入,但其根本应将源头把控好,把医疗资源更多地用在健康上,降低病人的数量。如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出台,启动了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融合。我们要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中,全周期、全方位让全民受益。
    今年,李国平带来了两份提案,一个是呼吁尽快开展运动处方师的培训和认证,一个是创建运动医学专科医院。李国平说,运动处方师在我国刚刚起步,对于这一群体的资质尚无统一的标准,也还未开展相关的培训和认证工作。应加快相关工作的开展,让运动处方师为全民健康保驾护航,让体医结合落地。同时应推进运动医学专科医院的创建。仅仅将运动医学专科设置在三级综合性医院中还远远不能满足百姓的需求,门诊一号难求、住院一床难寻的局面需要得到根本性改善。创建具有“体医结合”特色的运动医学专科医院可以让运动医学更加接地气,进一步推广普及运动医学知识和理念,更加紧密地将基层医院、养老院、家庭医生和康复技师联系起来。
资源有效结合需加强路径保证
    我国在竞技体育方面取得的优异成绩离不开科研保障。这些多年来形成的经验成果也将服务全民健身、服务健康中国建设。运动员们掌握的运动康复、运动营养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被浅显易懂地教授给老百姓,满足百姓们科学健身的需求,帮助他们收获健康,提升生活质量。胡扬举例说:“在伤病防治方面我们有很多方法,比如恢复运动疲劳、防治损伤等。前年我的一个提案就是关于将竞技体育成果运用于军队训练。我们的一些老师到部队指导军人锻炼,像因为跑步的错误姿态而引起胫骨骨膜炎的问题,经过科学指导后损伤率降低了。竞技体育成果在这些方面也是大有可为的。”
    与此同时,胡扬提出应加强针对医务人员的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培训。胡扬说,大部分医务人员自身也缺乏运动,甚至对运动并不感兴趣。我们曾在福建泉州的解放军180医院进行试点,教授医务人员进行有氧运动等方法,效果很好。通过锻炼,他们的身心健康得到促进,还能够与病人分享健身心得,运动处方不再只是一句“要加强锻炼”。医务人员成为运动健身的传播者效果更加直接,对于慢病防治来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同样重要的还要将体育与医疗两方面的资源进行有效结合。李国平认为,应建立制度、规范、标准,打破行业之间的壁垒,打通培养、就业渠道,建立专业团队,真正达到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全方位融合。

来源:中国体育报